2012年10月21日星期日

向白云岗上的院长致敬


    这几年来,公务所需,我经常照访南初母校。由于每次到母校总是来去匆匆,很少停下脚步来欣赏母校新校舍的一景一物。今年的教育科技研讨会结束后,在等同事把车子开过来载器材时,我在会议室外逗留了好一会儿,在墙上历任院长的介绍专栏里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面孔。仔细一看,原来就是母校的首任院长谢坤福先生。此情此景,让我仿佛进入时光隧道里,找回了当年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影……
    初次见到谢坤福院长是廿三年前的事了。第一天踏入南初,就看到餐厅里站着一位穿着朴素、整齐的中年男性师长面带笑容,一一地给向他行礼的学长回礼,当时我还以为是训导主任。升旗礼的时候,谢院长就站在国旗和校旗之间的站台上,然后简单地说了一些对高一新生表示欢迎的话。那时,我才知道,原来在餐厅里见到的那位师长,就是南初的院长谢坤福先生。

身为一校之长,每天要处理的公务不计其数。因此除了日常的升旗礼,我们这些高一新生很少有机会与谢院长有近距离的接触,偶尔在走廊上碰到院长,我们都会很自觉地向他行礼,他也会很有礼貌地向我们回礼。平时在上课时老师们都忙着赶教学进度,似乎从来没有听过他们提起过院长。
         上初级学院一段时间后,发现谢院长的话并不多,在给学生训话时没有引经据典,没有长篇大论,更没有高谈阔论,但却字字玑珠,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。犹记谢院长最经典的话就是那番他年轻时如何艰苦奋斗,在大学里考获双学位的故事。在讲述那段往事时,他那平实无华,但却铿锵有力的叙述,深深地紧扣着学生们的心弦,激励着学生们向上向善,以优良的成绩考进大学,为将来奠定稳固的基础。在谢院长掌校的十七年里,母校栽培了不少学有专长的学子,日后在社会上各个领域里崭露头角,造福人群。

在我的印象中谢院长除了那经典的奋斗故事,他的身体力行更是对学生们影响深远。在我念高中的那个年代,新加坡的学校里都没有保安人员,也没有行政经理及校务经理,学校的的保安工作都是由师长们负责担任,所幸我国向来治安良好,学校很少在保安方面出问题。尽管如此,谢院长总是每天早晨六点半之前就到学院,而且经常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院。一到学院,谢院长就忙着巡逻工作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白云岗上留下了辛勤耕耘的足迹。巡逻校舍一圈后,他就会到餐厅去,看到在温习功课的学生,便会主动上前去给他们鼓励,同时不忘对着学生嘘寒问暖,担心学生没有吃早餐就上课会影响健康。初院的学习压力很重,院长的鼓励及关怀,犹如一股暖流,温暖了莘莘学子的心房。我向来资质平庸,如果没有院长的鼓励,没有师长们的谆谆教诲,恐怕都考不上大学,更遑论如今执起教鞭,立足杏坛。
         没有在谢院长掌校期间在南初求学的人或许不知道,谢院长的爱心可说是超越人类的。这样的说法并非言过其实或无稽之谈。据说南初在1980年搬到位于罗弄泉的现址时,附近的村民也搬迁到政府组屋了。村民一搬走,他们豢养的小狗就成了野狗。谢院长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善举,收留了野狗,把几只野狗带进了校园,让它们有个栖身之处。这样的安排在一所多元种族的学校里可说是创举,更是大胆之举,因为众所周知,回教徒是不准触碰狗的。谢院长当时的创举,现在听起来有点儿不可思议。

然而,说也奇怪,当时学院里的狗似乎特别有灵性。在我念初院的两年里,经常看到那几只狗走到华族学生和教职员的身旁,向他们表示亲近,但就是从来都没有看到它们主动去接近马来同学及老师;学院里的回教徒同胞对他们也不排斥或畏惧,大家都把那几只狗当成了学院的一份子。由于学生们都称谢院长为Mr Chia,当年一些较顽皮的男同学还把其中一只狗叫成“Bobby Chia”,把狗当成能是谢院长的“儿子”,意在调侃院长!现在回想起来,这个玩笑无疑对院长不敬,但却说明了院长的爱心是超越学生,超越人类的!谢院长收留的那几只狗的事迹,成了我们那个年代的校友的集体记忆。老同学聚会时,总会提起当年人与狗在白云岗上和睦共处的那一幕。
         向谢院长致敬,还有一件鲜为人的事很值得与大家分享。在我毕业后的几年里,每年都收到谢院长寄来的贺年卡,卡上简单的那句以英文书写的贺词,以及“Chia Koon Hock”的签署,承载着一位前辈教育工作者对晚辈的怜爱。这种无私、不带任何功利的关怀,令我深深地感动。毕竟,我在念书时成绩只是一般,平时又毫不起眼,收到院长的贺年卡,实在受宠若惊。

谢院长荣休至今有十七年了,我高中毕业至今也有廿二年了。廿二没见到谢院长了,日前看到了历任院长的介绍专栏,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。不久前向一位资深老师问起,得知院长荣休后身体安康,生活幸福美满,想必这就是资深教育工作者的福报。祝愿这位在白云岗上默默奉献的首任院长、古稀长者谢坤福先生:松柏常青,老当益壮。

2012年10月18日星期四

一份无法送出的礼物


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发生在2007年新加坡的某所小学。这样的故事不常发生,但却发生在我的一个挚友身上,而且还是很令人心酸的事……
挚友美丽是小学的母语部主任,执教已十多年。这一年,她负责统筹学校的常年颁奖典礼。虽然这项任务不太困难,但办事态度认真的美丽一如既往,兢兢业业地对待着这个差事,一点儿也不敢怠慢。在一次彩排里,美丽发现了一个获奖的小六女学生穿着学校的运动衣,佝偻着身子走上台。由于学校允许学生平日除了整齐的校服之外,也可以穿运动衣上学,因此她最初并没有留意到这个女学生有什么不对劲。第二次彩排时,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。美丽觉得很纳闷,就悄悄地、很有技巧地问身旁的老师。
主任,您有没有注意到,她没有戴胸围,故意弯着身子来隐藏已发育的胸部?老师轻声细语地对美丽说道,仿佛在说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哦。有这种事吗?难为这孩子了。你们怎么不早说?!美丽关心地问道,但脸上却流露出不悦的神情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母性的直觉告诉美丽,那个女学生不戴胸围肯定有难言之隐。她心想:都开始发育了,怎么可以不戴胸围?或许家里经济有困难,母亲没能力给她买。彩排过后,美丽按照班级和姓名,在办公室里查到女学生的档案。原来她确实是个贫困生,但怎么班主任没有留意到她的困境呢?想起女学生佝偻着身子走上台的情景,似乎看到了一个羞怯的小女孩在坚毅地捍卫着自身的矜持,美丽心里难过之余,萌生了一个想法。

    妈妈,您买这个要给我穿吗?班上的男同学说这个是bra,是大姐姐和安娣穿的。我不敢穿。在购物中心里,八岁的女儿天真地说道。
 
   “这个叫做胸围,也就是你们的男同学说的bra,是给我们学校里的大姐姐买的,要送给她的。以后你长大了也要穿的。美丽耐心地、毫不讳言地向女儿解释道。

        她没有妈妈吗?为什么她妈妈不买给她,而是要您买?童心未泯的女儿似乎要打破沙锅。

       哦,她家里穷,买不起。我买给她当礼物。学校里的老师不是说过要帮助别人吗?穷人很可怜的喔。明丽又耐心地对着女儿解说。

       对,妈妈真好。但我长大后买这个东西要自己选。嘻嘻。满怀童真的女儿笑嘻嘻地对着美丽说道,并没有觉察到妈妈有些尴尬。

         美丽看了看尺码标签,选了两件肉色的胸围,走到收银处请收银员用礼物纸包装起来,付了钱便带着女儿满足地离开了。那个周末,美丽觉得过得很充实,对于几天后的颁奖典礼更是充满期待。

         颁奖典礼当天,美丽带了礼物,一早就赶到学校。到了学校,美丽把礼物放在办公桌上,打算颁奖典礼结束后再送给那个女学生。轮到那个女学生上台领奖了。然而,冗长的颁奖典礼给她带来的只是些毫无生气的掌声。她依然是穿着学校的运动衣。除了美丽,估计其他师长也没有特别去留意。女学生领了奖,给颁奖人和观众鞠躬后便走下台。她,依然是佝偻着身子。那时,美丽看到的,是一个自强、自立的身影,默默地脱离了众人的视线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 颁奖典礼过后,校级领导前来向美丽和她的工作团队致谢,美丽也只是礼貌地对着他们微笑。美丽一直挂念着把礼物送给那个女学生,因此目光一直四处扫射,尝试寻找女孩的踪影,但却不得要领。她问了其他同事,但都不知所踪。由于颁奖典礼过后就是学校假期了,还有一些善后工作要处理,美丽只好先将送礼的事搁着,准备过后才找个时间登门照访,省却在学校送礼物给女学生可能带来的不便。

         几天后,正值学校假期。美丽再到办公室查找女学生的电话号码及地址,打算先给她打电话,然后再到她家去。不幸的,电话线已经割断了。然而,美丽并没有放弃。她按照办公室的档案来到女学生住的那座组屋。在走廊的墙上,她隐约看到一些讨债的字眼,以及很显眼的门牌号。走到女学生的家门口,看到了门上有一些用红漆喷上的追债的字眼。问了邻居,才知道她们一家人已经搬走了,临走前并没有留下地址及电话号码。

         美丽握着手中的那份礼物,那份无法送出的礼物,仿佛看到了那佝偻着身子的女孩平日生活在人间炼狱中,然而却在熊熊的火焰中保住了矜持,守住了尊严……

         真实的场景,真实的人,在真实的滚滚波涛中翻滚,演绎着多少真实的心酸……

一个给阿公烧香的男孩


    他是一个笑容可掬的男孩,人长得清秀,看起来很有气质。认识他是2007年的事了。那年,刚开学不久,他就被选为中一H班的班长。由于中一这个年段是我负责的,因此开始去认识这个年段的每一个学生,尤其是班长。开始注意他时,总是看到他非常有礼貌地帮老师们捧着作业簿,走在走廊上,然后背影随着白色的校服消逝在教学楼的一片翠绿中……
  不久,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里,知道他是本地某电脑软件供应商的经理陈先生的儿子,他们一家就住在学校附近。陈先生在本地华文教师群中并不陌生,因为他们公司的产品广泛被华文教师采用,他也为老师们办了很多说明会。说来我认识陈先生也有十多年了,但对他的家人却一无所知。

  一天,在组屋楼下走过,碰巧遇到了陈先生。一番寒暄之后,自然聊起了他的儿子。

  “我常带儿子去看我妈。一到我妈家里,他就会给我爸烧香。”陈先生轻描淡写地说道,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。
  我一脸惊讶,睁大着眼睛说:“哇!少有!现在的小孩有多少个会自觉地给先人烧香的?您的家教真成功。”

  “其实,我们也没什么教他,只是在他还小的时候带着他给我爸烧香,过后他每到我妈家,就会自觉地给我爸烧香。”陈先生虽然语气平和,但感觉得到他脸上流露出一种欣慰。
  “你们很有福气,这小伙子真有孝心。”我边说边点头,对陈先佩服不已。

  陈先生笑着说道:“我们还带他回祖籍地金门好几次了,他很喜欢,还以身为金门后裔感到自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 “真的很难得,现在新加坡很多年轻人连籍贯都不知道了,对寻根一点兴趣也没有。你们家的小孩真的很不同。这真的是祖先的福荫啊!”我不假思索地说着,羡慕中夹杂着无奈。

聊了一阵子,我和陈先生道别了。此后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我脑海里经常浮现着一个给阿公烧香的男孩的身影。我离开学校时他刚念完中三,一年后才毕业。没有在校陪伴他们这一届的学生毕业,委实是一大遗憾……
         翌年,我在社交网站上开设了个户头,开始在社交网站上留下了足迹。在社交网站上和他成为网友后,发现他的功课不错,运动和摄影方面亦颇有成绩,尤其是摄影作品还得过奖,相信陈先生会引以为豪吧!

中四毕业后虽然上了初级学院,但他依然还是那么亲切、有礼貌。有一回,在社交网站上与他聊起给阿公烧香的事,他做了这样的回答:

    “我们或许不认识先人,但对他们要恭敬,要尝试去对先人的事迹有一些了解。我们的血脉是他们传承下来的,这是我们做为后人最基本的责任。”
    看了这段文字,我错愕、兴奋、惊喜……情绪很久才平息,只打了一个字:
    “对!”

    继续和他在社交网站上聊天时,他还告诉我金门的祖籍地在哪里,普通话和闽南话怎么念。我又是一阵欣然……
    一个给阿公烧香的男孩,一个对祖籍地有深厚认识的男孩,一个功课、运动和摄影都令人赞赏的男孩,在骄阳似火的狮城度过了十八个酷暑;他的洋名约翰,中文姓名陈柏男。

2012年10月11日星期四

悼念良师益友


    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夜阑人静的时候,我常在想:藏克家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吗?倘若是,那您肯定还活着,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!

     815日上午720分。手机震动,收到加进老师发来的短信,说在报章的讣告版里看到您在13日往生的消息。我停下脚步,顿时手脚发软,连握紧手机的力气都没有,手机还差点儿从手里滑落。实在不敢相信我所看到的,真希望加进老师弄错了,抑或在开玩笑。给他发了短信追问,消息得到证实后,我心潮起伏,久久难以平息……

    认识您是在三巴旺的借用校舍,那时低年级的学生都在下午班上课,高年级的学生则在基里玛路旧校舍的上午班上课。第一天到学校,通过洪成家主任的介绍,我认识了您。第一次接触,您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一位庄重但平易近人的资深教师。您的话虽然不多,但让人感觉到笑容很真诚。不久后,您慈父的形象,加上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,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后进的提携,令我肃然起敬。记得叶校长也曾经吩咐我要多多向您学习,更加肯定了您在同事们心目中的地位。由于办公桌靠近,加上当时教师人数不多,虽然彼此教的科目不同,您教工艺,我教华文,但我经常有机会与您接触,向您学习。

    过了不久,熟络了之后,知道您很有幽默感。有时为了舒缓教学压力,我曾与您开玩笑,轻松地说道:“We should all respect teachers of your seniority。当时的语气,您听起来或许觉得我有意调侃您。

    您听了之后,就会马上笑着回应:“We should all learn from teachers of your caliber

    就这样,我们在亲切的互相调侃中建立起了友谊。得知您是惠安人,我是安溪人,因此在私下常与您以闽南话沟通,一直到我们都离开了学校。由于刚来到陌生的环境,您不时提点我,让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融入了学校的大家庭。当时,我深刻体会到的,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怜爱。

此后,您还经常在降旗礼结束后主动送我回家,故意将车子转进义顺,让我早一点回家陪家人吃晚餐,自己却因此延误了与家人进餐的时间。有一段时间,我在放学后义务给一群育英中学的学生补习,您知道后还特地载我到后港补习的地点,让我能准时给这些会考生补习。当我把您送我到后港的事告诉这些学生时,他们也都心存感激!

我任职主任后,您经常协助我和部门里的老师,尤其是一些代课老师及合约教师,让他们都能顺利地完成输入学生成绩的工作。由于您负责校内的教师专业进修的协调工作,您认真的专业精神,加上平易近人的处世态度,给老师们提供了不少帮助。在会议上,您常将幽默感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您主持会议时妙语如珠,缓和了不少紧张的气氛。不仅如此,您会主动与华文老师们以华语沟通,让他们在校内的专业进修方面减轻了不少压力。您为老师们做过的这些事,老师们都铭记在心,特别是王俭老师和詹秀音老师,他们离开学校后还经常提起您,言语间还流露出对您的崇敬。

自从学校实施年段主任的制度后,您就一直在我负责的年段里协助维持整个年段的学生的纪律。您赏罚分明、言行一致的作风,赢得了许多学生的尊敬,也使到我们这个年段成为全校纪律最好的年段。您的努力,大家有目共睹,更是可圈可点。您荣休后,学生们并没有忘记您,尤其是全校有一半的学生您在他们低年级时都教导过。您的突然辞世,令许多学生和老师们非常惊讶。一位身体非常健康,精神十分抖擞的老师,怎么退休后不久就往生了呢?

您为我们做过的好事太多了,难以一一道尽。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年发生在中三学生露营时的那件事。

“你回去休息吧,这里有我和其他老师在,没有问题的。”您亲切地说道,那时是晚上十一点钟。

我感谢您的好意,但职责所在,不敢掉以轻心,于是斩钉截铁地说道:“可是我是年段的总负责,怎么能回去呢?”

“你昨晚也没睡好,明天下午又要开会,加上你下个星期要结婚了,需要有充足的睡眠。你还是回去吧,这里我们能应付。”您关怀地再次劝我回家休息。

由于我当时确实很累,在营地里又睡不着,于是便听从您的劝告,回家休息。然而,我还是不放心,便提醒您有事通过手机马上联络我。隔天早晨六点,我就回到营地准备和学生们共进早餐。

虽然这件事过了三年多了,但依然历历在目。相信在我有生之年,它会永远成为我幸福的回忆。

您荣休时我也离开了学校,到了新的岗位。此后在一些相聚的场合中,我们还在一起欢度美好的时光。见到您几次,你都很健康,没想到您就这么走了!当我给校务经理黄先生打电话,告诉他家母最近身体欠安,我不便到您灵堂悼念时,心里万分难受!黄先生毕竟也是饱经风霜之人,以“随缘”两个字尝试安慰我。然而,没有目送良师益友走上人生的最后一程,我至今还是感到万分的过意不去……

“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这个人就是您林春海老师。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!您的精神与天地共存!

--写在双十节子夜

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

《久别了的郡望》


 《久别了的郡望》是教育工作者胡建弟的著作,由中外翻译书业社出版,长河书局发行。本集子共收录40篇文章,以1970年代狮城北部乡村的生活为题材,按主题分成乐天知命篇、悠然自得篇、百年树人篇、敦亲睦邻篇、安身立命篇,反映出1970年代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,勾勒出一幅幅乡村生活的景致,让读者从消失了的人、事及物去体味过去的生活。

华文学习研究院院长蔡志礼博士说,“一千两百多年前,诗圣杜甫的诗作《五盘》有云:‘喜见淳朴俗,坦然心神舒。’建弟这一系列乡土作品,散发的正是这种欣然与释然的情怀。文学创作的本质在于提炼与呈现人性真善美的元素。随着本书的付梓,我相信岛国的乡土文学,已添加了重要的新篇章。”本书已获选为本年度“读吧!新加坡”的读本之一。

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

老师,我这儿有一瓶水

周一那天,一连上了四节课后,一踏进中一戌班,就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,或许是天气太炎热,加上北风呼啸的缘故吧,我的精神状态就是不怎么好。午后四时,北风刮得正猛,直教人眼皮发涩。那时,我喉咙干燥,声带发涩,讲起课来声音沙哑,喉咙又难受。猛吞了几大口唾液,也不见效。想起这一班的学生纪律好,又勤奋好学,我决定硬撑下去,但折腾了半晌,情况亦不见好转。当三十八对眼睛,以强烈的求知欲盯着我时,我倍感过意不去。

“老师,我这儿有一瓶水,还没喝过,干净的,您拿去喝吧。喝了会比较舒服的。”坐在前排的小男生关怀地对我说道。

谢谢你,我没事儿。你留着自己喝吧。我们继续上课吧。”我心怀感激地答道。

那名学生关怀的言语,犹如一剂清流,将潜伏在我喉咙的细菌一洗而过,使我的声带不再发涩,令我顿时精神抖擞。于是,我又生龙活虎般地继续讲课,仿佛已全然忘却了喉咙与声带的不适。当时,在我的心底,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及满足感。

涉足杏坛数载,遇到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不少,但顽劣难教的学生更不少,个中滋味,如鹅饮水,冷暖自知。一名中一生,能体恤老师教学的辛苦,又能及时以最纯真、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关怀,在当今的社会里已属难能可贵了。更何况,我教他们也不过一个多星期的光景。小男生的小小举动,让我在感动之余,亦平添了几许的感触。

放眼社会,君不见,学生欧打及辱骂老师,甚至是家长控告老师的闹剧和悲剧早已层出不穷,见怪不怪的了。面对这种现象,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心力交瘁的当儿,在满腹委屈无处倾诉的同时,依然坚守着工作岗位,尽管有时会徒呼奈何,但毕竟流露出无比的坚韧。虽然这过程中难免会夹杂着好些难以预知的悲凉,但受了伤的心房,往往也因突如其来的暖流而给抚平了。无怪乎有人常说,教育是良心工作,看来这句话应该没有什么人会去怀疑吧。

水能解渴,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,不言而喻。但水所蕴含的哲理,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智慧。下次遇到喉咙不适,如果有学生对您说“老师,我这儿有一瓶水”时,不妨以这瓶洁净的水,透过恰如其分的火候,烹调出一道融合了知足、感恩、善解和包容的“心灵四神汤”,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人性中的真、善和美。


甲申上元于书外斋

祖国

八月初的狮城,天空虽然不时一片阴霾,但在这个举国欢腾、普天同庆的月份,国庆日的喜悦,总免不了刻在许多国人的脸上,尤其是中年人。由于要负责校内的国庆庆祝活动,加上学校受邀在义顺中选区的国庆晚宴上表演文娱节目助兴,今年的八月初过得比往年忙碌。虽然我也像平日一样,面带笑容地上班,但笑容中难免带着些许疲惫。

为了给学生准备司仪稿,平日甚少应用的词语都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,自然也就一一地出现在司仪稿里。记得那天同事很客气地找我,说要和我谈谈司仪稿的用语时,我诚惶诚恐,深怕由于时间仓促造成演讲稿出现差错。当同事很温和、很有风度地和我讨论“祖国”一词的用法时,我顿时如释重负,因为我很确定这个词语的用法。在我和许多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的概念里,“祖国”一词,指的是新加坡,这是毫无异议,毋庸置疑的。在我的认知里,“祖国”就是对国家的尊称,这与许多词典的解释是一致的。来自异乡的同事,似乎比较偏向于应用“我国”。

语言是社会的产物,而且是约定俗成的。在文化氛围不同,政治气候迥异的社会里,语言出现变体或产生歧义,这种现象是很正常,也是很普遍的。为了更深一层地探究这个问题,我们请教了来自邻国的老师及本地土生土长的老师,前者倾向用“我国”,后者则倾向用“祖国”。因此,我和那位同事都一致认为这种歧义的出现,源于在不同社会里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。过后,同事还笑着夸奖我国的爱国教育办得很成功。

其实,我国的爱国教育是否成功,并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,短期内也很难准确地评估。我出生在令人尴尬的20世纪70年代。我这一代的华人常被人嘲笑为无根的一群。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,我们这一代人当然要坦然地去面对。在教育偏重于科技的年代,我们可说不中不西,既无法领略莎士比亚的文学美,又难以对李白杜甫产生共鸣。于是,许多这一代的新加坡华人选择闯入科技的殿堂,忽视了文化内涵,以致在端午节和冬至等节日,除了知道有粽子和汤圆可以用来祭五脏庙之外,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就甚少人问津了。

我虽然选择了方块汉字作为谋生的工具,但也只略知中华文化的皮毛。然而,作为独立后出世的新加坡公民,我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,尤其是近年来常带学生到国外进行交流,耳闻目睹了一些地区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后,更加深了我对新加坡的热爱。“新加坡是我的祖国”,这不只是小时候常念到的句子,更是我对这个哺育我的国家的认同。这种情感,犹如血脉连心,难以割舍。

国庆在即,过几天狮城人民就要欢庆祖国独立39周年了。在这个龙腾虎跃的节日里,祝愿祖国自强不息,万寿无疆!

--2004年8月初稿
  2011年3月修订